摘要:
医学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医学人文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发生改变,加强医学人文学学科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溯源医学人文学学科的兴起,结合大健康的政策背景与人民诉求,剖析当前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明确医学人文学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把握问题导向、知识整合、学科交叉和方法多元等原则,从学科建设的知识体系、培养体系与评价体系三方面,明晰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建设路径,为医学人文学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大健康;医学人文学;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
金伟琼,温州医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研究员;
吕一军,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本文通信作者。
现代科技创新推动了医学的迅猛发展,大幅降低了疾病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却引发了“医学危机”,重技术、轻感受,重客观、轻主观,重循证、轻叙事,重医疗、轻照护等问题不断出现,医学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却失去了人文的制高点,这也是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留下的隐患。为缓解这一危机,世界卫生组织已在国际疾病分类的第10次修订本中将“国际疾病分类”改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扩大了“国际疾病分类”的范围,逐步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将医学的范畴由躯体干预扩充到心理抚慰、社会照护,甚至是心灵安慰,对健康做了重新定义。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健康”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什么是“大健康”?“大健康”之所以大,在于对健康的价值进行了升华,对健康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对健康的目标进行了改进。将提升人类和民族的健康作为健康的价值所在,将促进躯体和心理健康,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道德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内容,将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全社会性作为健康促进的主要目标。随着大健康理念的提出,需要对医学的学科建设作出调整,要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更加体现“人”的价值元素,更加注重生命质量的提升,更加强调融入情感的诊疗方式,这些改变都需要医学人文的知识来补充。纵观医学的学科发展,在其学科门类下,设置的主要是与科学研究、临床诊疗相关的一级学科,在大健康理念下,社会对健康需求的观念改变,亟须设置以人文教育研究为主体的医学人文学学科,推动医学的健康发展。
一
医学人文的起源与学科兴起
希波克拉底是公认的西方医学鼻祖,早在公元前460—公元前337年,他根据古希腊的“四元素学说”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四体液说”医学理论,奠定了古希腊医学的基础,并推动西方医学沿着这一学说演化和发展。他不仅促使了医学的诞生,同时倡导医师道德修养,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留下了至今医学生入学必学的第一课——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医学理念。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行医过程中要注重对病人的关爱。可见,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融入了医学人文的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调人文是人类社会运行所形成的秩序和伦理规范。随着人文概念的出现,以及医学在其起源过程中所倡导的人本思想,医学人文一词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并引发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与讨论。有学者认为医学人文是一种精神,有学者认为是一种医学关怀,有学者认为是一门医学人文学学科,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医学人文学受到中西方学者的关注,将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呼声越来越高,认为医学人文学是研究与探寻医学本质与价值的人文学科,并推动其发展。
1960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办了一场以“现代医学中良知的重要问题”为主题的研讨会,开始了医学人文学的学科探讨。1969年10位来自美国大学医学院从事医学与人类价值教学和研究的教授成立了“健康与人类价值学会”,同年,创建了医学人类价值研究所,致力于医学人文教育的研究,直接推进了医学人文学学科的兴起与发展。20世纪70—90年代,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大学的医学院纷纷成立医学人文教学和研究机构,我国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也纷纷召开医学人文学术研讨会,《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等期刊不断呼吁并刊发医学人文学学科建设的文章。2015年,《中国医学人文》创刊,医学人文有了专属学术期刊。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建制初具模型,在大学里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有独立的学术团体和学术期刊,但是在学科发展的几十年里,医学人文学未被纳入《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20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张新庆教授在《中国医学人文》上发表《医学人文学科构建的逻辑》一文,指出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开展的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中,国内有关专家将医学人文学作为医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提出申报申请,反映了学术界对医学人文学学科的设想与期待。
二
医学人文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医学人文学已经具备了学科的基本要素,不少高校开设了这一学科专业,但是医学人文学学科建设的规范性问题,以及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医学人文学学科归属尚不清晰
对于医学人文学学科归属问题,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医学人文学到底是一门什么学科。有学者认为医学人文学是一门医学和人文交叉的学科,是研究医学与人文的关系以及从人文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的学科;有学者认为医学人文学是指医学的学科体系,与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和应用医学等医学学科群并列,考察医学与文化、社会的相互关系,以人为中心,用哲学思辨和道德法律等社会价值观来指导医学研究与应用的学科,是医学的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医学人文学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是研究医学人文领域不同学科的集合,包括哲学、神学、历史、文学、艺术学等,与研究医学的科学技术领域相对应。学者观点纷纭,在不明确学科定义与学科属性的前提下,很难对医学人文学进行学科归属,按照现行的学科划分,医学人文学被分散在哲学、社会学、政治理论、教育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中医学等不同的类别中,据刘俊荣等人对我国医学人文学学科建设现状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8所高校中有20所设置了医学人文学硕士点,11所设置了医学人文学博士点,而在20所高校的医学人文学硕士点中,共出现了10多个方向,归属的一级学科为医学(含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中医学的有10所、心理学(含应用心理学)的有3所、公共管理学的有3所、马克思主义的有2所,其他还有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有些高校甚至将医学人文学归属于两个或多个一级学科,11所设置博士点的高校也存在同样学科归属混乱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医学人文学的教育共识造成负面影响,不能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二)医学人文学学科性质尚不明确
医学本身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的特殊性,自其发展以来就兼具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它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研究对象,强调以人为本的诊疗理念,将患者至上作为首要遵循原则,主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通互融,这决定了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就离不开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因此,医学人文学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是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医学人文学的学科性质也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问题,《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把医学纳入自然科学中,并定义其为应用学科,这与医学自产生以来,常常被视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关。例如,人们认为基础医学研究的是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临床医学研究的是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显然这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以至于到目前为止,主流学术界仍然将医学归入自然科学范畴。然而,从医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医学已经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时代,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更为突出,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代,医学更需要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属性的融入。因此,出现了医学也是人学的观点,认为医生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疗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关怀,要强调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要体现医学的人文温度,此时的医学同时兼具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版)》,形成了涵盖14个学科门类、117个一级学科、3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专业目录,其中交叉学科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下设7个一级学科。但是医学人文学未列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这从侧面说明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建设尚不成熟,学科性质的争议仍然存在。
(三)医学人文学学科建设质量尚需提升
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建设要素虽然已经形成,但是在医学人文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学科建设质量一直未能得到较好提升。一是从课程建设的质量看,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美学等课程,但是实际上由国家规定的医学人文学课程仅有医学伦理学一门,其他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中涉及医学人文的也相对较少,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性。二是从学术研究的质量看,在科学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至今医学人文相关文献,共得到1380篇,在该领域发文量靠前的三个国家是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中国位居第30位;发文量前三的研究机构是多伦多大学、杜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我国未有研究机构进入前20名;刊载文献量前三的期刊是《医学人文》(Medical Humanities)、《医学学术》(Academic Medicine)和《医学人文杂志》(The 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其中只有《医学学术》进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我国发表医学人文相关主题的学术期刊仅有《医学与哲学》《医学与社会》《中国医学人文》《中国医学伦理学》等,且均未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目录,学术研究质量亟待提高。三是从教学体系看,医学人文的实践教学尚不完整,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人文也只有与临床相结合,运用于临床实践,才能发挥医学人文的作用,然而,我国医学人文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不是临床医学专业出身,医学人文学者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授课的也不多,尚不能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于临床实践的全过程。
三
医学人文学学科建设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我国学科目录动态调整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发展,彰显时代特征的特点,在当前工业革命不断掀起改革浪潮,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在医学领域充分运用的背景下,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应该着眼于当下,把握好未来,遵循以下几点建设原则。
(一)要突出问题导向
医学人文学的出现与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密不可分,也是时代呼唤、人民所求的必然结果,其初心使命是以当下医学技术革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核心问题为导向,实现技术、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突破与创新。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生物危机折射出的不仅是患病率的多少,同时也引发了国家政治经济以及百姓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早在2018年9月,美国发布的《国家生物防御战略》就指出生物袭击的威胁、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新兴技术带来的负面威胁,不仅仅关乎普通民众的健康,也关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医学技术的进步,解决了传统医学不能解决的疾病问题,遗传、神经、免疫、内分泌等生命现象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抗生素、器官移植等先进医学手段在临床的应用,让人们误以为医学是无所不能的,随之带来人们过分依赖医学技术,盲目认为只要就医就能解决疾病问题,一旦救治不成功,就将责任归咎于医务人员,使得医学愈加偏离人的价值体现,愈加偏离人本身的决定因素。现阶段的医学人文学学科建设,应是在理性医学发展的基础上,融入感性元素,以人类大健康发展为前提,共同解决当前医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助推国家健康战略的实施。
(二)要强化知识整合
知识的整合在于探寻不同学科的内在关系和逻辑契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融合成新的知识体系。医学人文学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其整合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价值取向,在医学的基础上,引入并融汇了多个学科的概念、理论、方法和知识体系,包括哲学、法律、历史、心理、伦理、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例如,美国医学院校以医学人文课程整合改革为主要手段,推进医学与人文的知识整合。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梅奥医学院、哈佛医学院纷纷改革课程整合体系,实施知识的整合化和课程的模块化,促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面整合,整个基础核心课程阶段都包含对病人的关怀。整合课程教育改革的兴起,推动了医学人文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的融入,增加了医学人文学课程的总课时和选修门数,使医学人文的知识在大学教学中得以体现,这为医学人文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医学人文学的学科未来建设方向上,其学科知识体系要更加体现知识的整合性,以更好地服务医学人文人才的培养,进而更为有效地促进医学人文学学科的发展。
(三)要体现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打破学科壁垒,更好地促进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发展,运用更加综合的视角进行知识的生产与供给。随着学科的发展,人类对其进行分类,从民国时期的《大学令》,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7科,到2018年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有13个学科门类111个一级学科,学科主要呈现单一发展态势。单一学科的发展模式有效加深了对知识的深入研究与理解,促使学科向纵深化、精细化方向持续发展,但是学科的发展逻辑是“高度综合—高度分化—高度分化+高度综合—高度综合”的趋势脉络,单学科在深入发展过程中,随着知识的更新迭代,又会分化出新的学科知识,产生新的学科,分化出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与其母学科或者临近学科产生知识的交叉,如果以单学科的形式割裂其发展,必将阻碍知识的更新与科学的进步。2018年,教育部基于社会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理念,强化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下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新增了智能医学、精准医学等交叉学科专业,这正是学科在向高度综合方向发展的具体呈现。2022年,教育部新一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增加了交叉学科门类,医学人文学应把握当下学科交叉融合的大方向,加强医学与人文社科的交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合各学科知识,更好地为实现人类大健康服务。
(四)要注重方法多元
一门学科在创建的过程中,研究方法是必备的元素,由于学科的交叉性和内容的宽泛性,医学人文学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知识体系上看,医学人文学并非单一的知识体系,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医学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是医学人文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知识体系由于其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各有特点,医学人文学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多元化、综合性的特征。医学人文学关注研究人性本身,人体蕴含着无穷的秘密,需要运用开放性、自由创造性的多元研究方法,去适应人性本身的发展,有效揭示人体与疾病所有的奥秘。如此,只有确立医学人文学多元主义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观念,去认识和理解医学,促进医学与人文学共同回归多元的世界,才能推进医学人文学更好地发展。
四
大健康背景下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建设路径
一个学科的建设与成熟需要有知识体系和培养体系作为支撑,同时需要学科评价为学科发展把握方向、提供决策依据,在学科建设的道路上,这三者缺一不可。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已经为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三大体系的建设能明确医学人文学学科建设的内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建设质量的标准,推进医学人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一) 明确学科内容,构建医学人文学学科知识体系
学科的知识体系以解决问题的形式来构建自身的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学科的概念和性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以及学科的研究方法等,是学科建设的必备要素,也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
1. 学科概念与归属
由于形成时间较短,目前学界对于医学人文学的学科概念尚未有统一明确的界定,根据相关研究与论述,本文认为医学人文学的学科概念应该界定为:运用人文社科的知识与方法,将人放在医学的中心位置,对医学的本质与价值、人类健康的实现进行思考探究的应用型学科。由于医学人文学以促进人类的健康为目的,体现医学的发展目标,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议将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建设统一归属于医学门类之下,与医学门类其他学科同步发展。现阶段,可以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设医学人文学二级学科,待发展到一定阶段,再成为医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2. 学科组成与关系
如前所述,现代医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对医学伦理规范的要求等越来越多,医学人文学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这决定了医学人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与人的生命健康相关的各种医学现象与事件,其研究使命是提升医学的人文属性,规范医学研究程序和医学诊疗过程。由于医学人文学是一个宽泛、复杂的领域,涉及人类健康的方方面面,其学科范畴也是宽领域的,学科组成应包含医学史学、医患沟通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医学史学研究医学演化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是医学人文学的基础;医患沟通学以医患及相关因素为对象,研究医患关系内涵、规律及沟通原则和路径,是医学人文学的基本内容;医学哲学研究医学实践中形而上学问题,是以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发展观为基本结构的哲学分支学科,为医学人文学的实践提供指导;医学伦理学对医学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为实践提供伦理规范,是医学人文学运用的保障;医学社会学考察医疗卫生体系构成要素,研究医学与政治、经济、科技之间的关系,是医学人文学运用的知识延伸。这些研究范畴支撑起医学人文学的理论大厦,构成了医学人文学学科,同时为其今后发展成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设置提供依据。
3. 研究方法与实践
要推进一个学科的发展,必须运用方法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学科发展规律,研究学科发展路径,丰富学科发展内涵。由于医学人文学涉及内容广、学科构成复杂,又兼具交叉学科的属性,其研究也应是多种方法交替使用,包含理论分析法、实证调查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运用以上方法可以有效探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健康与疾病、生殖与死亡、病痛与治疗等问题。
(二)强化培养目标,构建医学人文学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是根据学科的建设内容和知识结构对该领域的人才进行有效培养的体系,重点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选择等方面,其能有效推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1. 医学人文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主要分为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在培养上同样应该体现层次性,如与本科层次相对应的应是与医学密切相关的、跨领域的、通用的、基础性的医学人文学内容,包括对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演化的掌握,对人的历史、人的心理以及人性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类健康疾病观念和医学历史的认识,对医学相关法律和伦理的把握,对文学和艺术帮助理解人类心灵的把握等,培养的是能将医学人文学有效运用于临床实践的医学人才。与硕士研究生层次相对应的应是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科研思维的训练、学术理论的研究等内容,培养的是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了解前沿进展和学术热点,能较好胜任医学人文实践工作的专门骨干人才。与博士研究生层次相对应的应是医学人文学各主要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动态、科研方法论等,培养的是能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熟悉前沿进展和学术热点,能够胜任医学人文科研、教学和实践的高层次人才。
2. 医学人文学的人才培养内容
人才培养的内容主要涉及课程设置等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医学人文学的学科设置主要在硕士与博士研究生阶段,并未在本科阶段设置与其学科对应的专业,因此,在本科阶段,不少高校设置医学人文学院时往往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相结合,要么依附,要么合并,因此其开设的课程也大多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如“伦理道德与职业精神”“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等。在硕士博士阶段,可以结合学生的本科专业特点,招收的对象应至少具有一种相关专业背景,如医学、哲学、史学、社会学或法学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健康战略要求和医学人文学的学科组成,按照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独立设置医学人文学相关的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等,以支撑医学人文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在通识课程设置上,可以以提供学生宽广的知识教育为目的,开设“生命健康教育”等生命健康领域相关的课程;在基础课程设置上,可以结合医学人文学的学科特点,开设“医学人文与临床医学”“医学人文与基础医学”等与医学相关的课程;在核心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学科发展的方向为目标,开设“医学史学”“医学法学”等专业相关的课程;在实践课程设置上,要设置一定比例的教学时数,安排学生到临床中进行实践锻炼,以达到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 医学人文学的人才培养需求
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医学人文教育,这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界的共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这必须强化院校教育中的医学人文教育,因此,高校医学人文专业教师是医学人文学的社会培养需求之一。据全国医学教育中心网站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442家医学院校,大多数院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等课程,但是医学人文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这一缺口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医学人文学学科的发展。另外,随着医患纠纷的加剧、医学科技的发展,医患关系调节、医学伦理审查等岗位需求也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不断显现,医学人文学的人才培养正好满足解决当前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注重价值导向,构建医学人文学评价体系
学科评价是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系统衡量某时段内学科发展成果,准确把握学科发展客观态势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为学科建设提供决策支撑,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对照学科评价体系谋发展
现有主要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六个维度设置学科评价一级指标,同时分别设置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医学人文学学科要服务大健康战略,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以现有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参照,合理规范学科发展路径,推进学科有序发展。要积极发挥学科评价的导向作用,以评价结果促进医学人文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提升和培养体系的完善,为学科的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对应社会发展需求补弱项
要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学科发展的需求,重点强化学科建设中的薄弱点和重点环节。在人才培养上,强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突出学生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科学研究上,强化医学人文学的论文研究质量,提升学科研究层次,凸显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医学人文学研究水平;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医学人文学是在社会对其需求不断增加、人民对其要求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要强化学科的社会服务职能,促使学科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强化文化育人、文化感人的精神作用;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医学人文学是在医学学科交叉过程中分化出的分支学科,其师资队伍极为有限,且不够稳定,应鼓励更多高校独立设置医学人文学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国际交流合作上,西方国家的学科建制比我国早,我国的医学文化精神传承比西方悠久,且根基深厚、精神璀璨,可以相互借鉴,共促发展。
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建制是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对人类疾病谱发生改变的积极响应,加强医学人文学学科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民健康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不断推进和强化医学人文学的学科体系完善与建设质量提升。
文章来源:金伟琼,吕一军.大健康背景下医学人文学学科建设的路径研究[J].大学与学科,2023(1):58-68.
版权所有:桂林医学院发展规划与医院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