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政策研究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政策研究 >> 正文

夏文斌 | 数字经济与创新人才培养探析

发布日期:2023-04-11    作者:夏文斌     来源: 发展规划与医院管理处    编辑:陈辉



     摘要: 当前,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与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经济创新人才的供给不足。本文分析了当前数字经济人才需求现状和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持续更新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学科布局、加强教师队伍数字能力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培养更多能够胜任并引领数字经济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新的动力引擎,也是全球要素资源重组、全球经济结构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改变的关键力量,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展战略竞争的主要领域。我国也将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短缺是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实现人才与创新双轮驱动,推动融合发展,是高校必须深入思考和回应的问题。数字经济本身就是人才驱动和创新驱动的产物,要推动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向人才要红利、向创新要红利。所以,要在新的发展时代,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高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


一、

数字经济时代人才需求现状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放在数字化背景下考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我国将发展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创新定位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数字职业将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 数字经济人才的内涵

     关于数字经济人才,目前尚没有统一界定,大多数研究机构以供给侧视角,从广义上将数字经济人才定位为具备数字化思维、数字素养及数字化知识技能、业务能力和发展潜能,能够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从狭义上将数字经济人才限定为拥有信息与通信技术相关技能的从业者,并且能用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与其他技能互为补充的跨界人才。例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领英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行》,将数字化人才定义为拥有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和ICT补充技能的就业人群波士顿咨询公司在《数字化人才解码》报告中通过判断是否拥有数据挖掘、编程与网络开发、移动应用开发、数字营销、数字设计、敏捷工作方式、机器人与自动化工程、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12项数字技能来甄别数字化人才。也有学者提出数字经济人才是指具备较高信息素养,有效掌握数字化相关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不可或缺地应用于工作场景的相关人才。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于数字经济发展涵盖的 ICT技能的分类,数字人才既包括具备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等专业数字技能,从事数字产品服务开发或技术研发工作的人才,也包括拥有数字化思维,能够利用特定数字工具或借助新技术辅助传统工作,与专业数字人才协同互补的复合型跨界人才。此外,大量非数字职业岗位对于从业者使用办公软件或网上信息查询等基础数字技能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根据已有研究对数字经济人才的阐述,笔者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角度,将数字经济人才定义为能够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满足新职业创造需要,拥有高水平数字技术研发应用能力或数字经济管理思维,能够为数字技术进步、经济和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的复合型、跨界型、创新型、开放型人才。

(二) 数字经济人才存在巨大社会需求

与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人才的缺乏。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均已将数字人才培养和劳动力数字技能提升纳入国家数字经济战略。我国数字经济人才存在巨大缺口,数字经济产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学科、领域跨度大的工作需求持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跨界型、复合型数字化人才。《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新形态、新模式、新趋势(2021年)》指出,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已接近1100万,而且伴随着全行业数字化的快速推进,数字人才需求缺口还会持续加大。在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过程中,急需形成一支掌握深厚专业基础知识,能够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并具备数字化知识结构和数字化动手能力的数字人才队伍。2022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数据库运行管理员、商务数据分析师等18项新职业信息,从职业类别角度对数字经济人才提出了精准化需求,标志着国家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对数字人才的高需求量和高重视度。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创新型、复合型数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二、

高校应担负起数字经济创新人才的培养重任

高校的人才培养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与核心推动力。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创新不断加速、对生产消费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渗透,决定了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能够适应并精准掌握数字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数字转型的高水平人才。高质量的数字人才队伍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如何做到认识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需要我们把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2022年,教育部全面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这对高等万博水晶宫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数字经济的内涵和本质,贯彻高等教育新理念,培养和打造一批适应当今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

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新的经济形态呼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数字经济发展对各类数字人才的迫切需求正在引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推动教育体系实现数字化转型日渐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会引起经济形态发生重大转变。面对未来经济形态的重大改变,如何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跨界型、开放型数字经济人才,通过有组织科研在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研发、数字化基础理论等相关领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高等教育部门需要重点关注并妥善应对的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高校还未能完全适应数字经济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数字经济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亟待更新

数字经济具有鲜明的交叉复合特征,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科思维主导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相对静态固化,无法充分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技能需求。以经济学学科的人才培养为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正在加速冲击经济学固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如在大数据基础上穷尽变量之间的关联性来进行预测的机器学习方法的运用,对统计推断方法和基于因果关系推测的经济计量方法均构成重大挑战,甚至现有经济计量软件也可能将因难以胜任而被淘汰。在诸多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研究范式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高校如果不能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系统性变革,而仅仅通过经济学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少数几个传统学科专业的简单叠加,将难以完成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任务。

目前,我国高校尚未立足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将人才培养的现代性、综合性和未来性等关键创新要素与数字经济相关课程内容建设有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优质数字化教学内容资源缺乏,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的举措还不够多,全面推动数字素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教学理念有待深化。总体而言,我国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大多还停留在基础设施的配备阶段,通过信息技术赋能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提升教学育人水平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较少,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如移动技术、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程度,要远远滞后于其他社会生产服务部门。

     (二) 数字经济相关的学科专业体系不够完善

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对于人才培养水平提升起着关键作用。学科的产生及内涵本质是伴随着产业、行业及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了数字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就需要有数字经济相关的学科专业体系来支撑配合,为数字技术研发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动力。从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需求来看,现有经济学学科体系对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衍生出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解释力度不够,而相对滞后的数字经济理论和学科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缺乏数字经济学的学科分类体系已经严重制约数字经济理论体系的完善和经济学科的建设进程。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在学科布局上还没有完全突破学科间的壁垒,尚未以数字经济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需求为引领推进学科间实现深度交叉融合,新兴学科专业与传统学科专业之间优势互补的成效尚未完全显现。数字经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经济形态,涉及各行业,如果此时我们还是将数字经济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任务简单局限于某一学科之内,可能就无法将数字经济的渗透性与覆盖性、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性、产教的深度融合性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完全释放出来,很难科学客观地反映数字经济现象的本质,更难以引领和服务数字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

     (三) 师资队伍的数字素养与数字实践经验相对缺乏

我国高校数字经济相关课程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具备信息技术或经济学背景的教师构成,教师自身技术+业务融合的背景不足,难以对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数字化转型等有足够深刻的了解。数字经济的实践性特色较强,但我国高校教师普遍缺乏数字产业及大数据技术应用的一线实践经验。数字经济时代,学生的知识技能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专业课教师帮助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掌握数字化学习和工作技能的方法还不够丰富。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缺乏系统性创新,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自主获取知识并进行科研探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高校在利用交互式信息技术,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方面,没有很好满足不同学生群体成长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四) 高校与数字企业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

数字经济不断在衍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数据已由单纯作为要素推动生产力发展逐渐向对生产关系全面系统变革过渡,担当起基础生产要素并成为关键生产力形态,并由此形成新的商业形式,呈现生产关系变革、多个领域交叉融合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组织在空间集聚进行技术转化和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成为数字技术突破和数字产品创新的重要趋势。但从实践层面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数字化实践项目数量较少,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尚未实现有机衔接,政府、企业与高校协同耦合程度有待增强,高水平产学研互动的效果有待提升。万博水晶宫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的深度有待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数字应用场景和虚拟仿真创业空间建设有待加强,学生在数字化、全景式、沉浸式体验空间中的实践比较少,万博水晶宫未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深度融合,难以培养出全面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多元化数字人才。

四、

不断提升高校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面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高校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改革创新教育理念和内部治理体系。

     (一) 持续更新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应立足数字经济时代的目标任务,不断超越工业社会的工具化、标准化、模式化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深入理解和思考诸如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医疗、大规模在线学习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所产生的潜在影响,探索归纳对应行业的通用性数字知识和数字技能,总结数字经济时代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扎实推进教育理念创新;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强化对学生创新品格、全面人格、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关注,特别是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情怀、有格局的现代化人才,适应并引领数字经济发展,而不是相反,让技术决定他们的选择,成为现代技术的“奴隶”。

     (二) 优化学科布局,培育跨学科的复合型数字人才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复合型数字人才培养的新特点。工业时代界限分明、相对孤立的学科分类体系,显然不再适配于数字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和复杂科研问题的协同攻关。数字时代的高等教育学科布局应当以促进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需求为导向,在保障各类学科协调发展的同时,构建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平台等组织形式。学科结构的调整思路不应再过分强调理工科或人文社科之间的学科分化,而应着眼未来,以更加长久的时间周期去评估各类学科的经济贡献和创新地位,以提高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为依据,统筹学科发展格局,促进各类学科交叉融合。高校要持续推进“新工科”与“新文科”融合发展,推动形成跨领域、跨学科、跨平台的培养数字人才的学科格局。

近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坚持需求导向,依托万博水晶宫优势学科和涉及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相关专业,全面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把建设数字经济学科体系、发展数字经济学科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举措;万博水晶宫在“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要“培育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学科生态群落”,积极探索以数字经济为新融点,推进全球价值链研究、全球治理安全研究、低碳经济研究等的数字化提升并相互融通,不断为学科交叉融合赋能。依托北京市首批高精尖学科——数字贸易学科建设项目,形成普惠贸易、数字贸易规则、大数据与智慧商务、数字贸易统计、数字贸易产业等特色专业方向,同时开设“数字贸易实验班”,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产出一系列重大成果,电子商务专业作为“新文科”建设的排头兵,为数字经济学科发展和复合型数字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数字思维和数字素养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变革,校应注重将通用数字知识技能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除了持续推进与数字产业化直接相关的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发展之外,还要兼顾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治理等各类人才的技能需求,将传统学科专业,尤其是以应用特征为主的专业(如机械工程、临床医学、教师教育等领域)融入对应行业和职业的数字化进程中;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把数字产业对就业岗位的关键要求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抓紧编写数字经济相关教材,加快数字知识的更新速度,以系统观念全面完善教材内容,及时把前沿数字经济发展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中;邀请数字经济产业和研究部门与万博水晶宫共同开设数字经济通识课,并结合学科特点和产业需求开设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治理等课程;要加强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类课程建设,推动数字素养融入专业课程,以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增进学生对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内在关联的理解程度,进而帮助学生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发现个人职业发展的新机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专业知识结构。通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虚拟教研室、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等,提高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关联度;建设数字经济实验室,以海量经济信息数据、高性能计算和深度数据挖掘为基础技术手段,探索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方向;通过建设五大功能模块,即经济统计指标数据库与景气指数系统、数字贸易与全球价值链、数字金融、智慧城市、大型均衡模型与政策仿真系统等将科研探索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了经济学领域数字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创新。

      (四) 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加强教师队伍数字能力建设

      以教室为教学场域、以教师为课堂中心、在固定物理空间进行的传统教学组织模式,具有固定的课堂时间、精准的学习进度和一致的学习节奏,教师很难突破固有的教育教学方式思考并解决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等重大课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嵌入教育学习系统后深刻改变了师生的认知思维和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师资团队通过数字化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的能力,因此要持续吸纳具有交叉学科背景或者具备数字经济实践经验和数字技术研发能力的复合型跨界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推动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过程等环节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 开展混合式教学;要积极推进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为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和“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治理人才夯实基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数字教育大讲堂”“教师数字化素养与能力提升”活动,开展数字教育思想大讨论,邀请教育部高等万博水晶宫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其他院校专家为教师分享数字教育的有关成果、有效经验和创新做法,全面提升了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技能, 加快推进万博水晶宫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强了教师对数字技术最新发展成果的深刻认识,提高了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五)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局面

 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进行校企资源统筹,实现融合发展,  既帮助企业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又为高校完善人才创新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支撑。要打破校企对接围墙,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依托企业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是检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鼓励校企数据开放、横向课题多元,以数据为纽带,通过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培养学生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能力,培育数据服务能力。要充分  有效衔接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引入企业创新成果,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  要配套企业真实项目,  实施项目化教学,  实施“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扩展和翻转教学,开展创新教育和指导服务,系统配置和组合产学研教各环节、各要素。  鼓励万博水晶宫和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要构建校企师资双向流动机制,加强与校外导师、兼职教授等跨界人才的沟通交流,探索实施万博水晶宫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实施校内外双导师授课的教学模式,聘请数字化领域的成功企业家进入课堂,弥补现有师资企业实践经验的空缺和不足。

      近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充分结合万博水晶宫驻外地研究院的区位特点,发挥万博水晶宫在经济领域的学科优势,开展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和相关研究课题,助推驻地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利用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数字领域先进技术,基于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简称RPA)和专用人工智能数据处理等工具,实现数据网络获取、高性能运算、图形制作与大屏展示、报告生成等全过程自动化。目前已开发中国贸易监测与分析、中国农产品贸易监测与分析、中国林产品贸易监测与分析、数字贸易分析、全球价值链监测与分析、世界经济依存度分析、全球贸易与价值链政策仿真、保险产品监测与分析等多个平台展示与分析系统,促进产学研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内容与模式创新,加快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推动资源共享、协同育人,实现优势互补。


文章来源:夏文斌.数字经济与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大学与学科,2022(4):9-16.